许富宏教授的论文《<楚辞·九章>中的“节士喻”及其文学渊源》于《南通大学学报》2016年第一期发表。
文章指出屈原是战国时期承前启后的伟大诗人,历代学者论及屈原卓绝的艺术表达技巧时,多言及其善于从《诗经》中学习比兴手法,而少论及《诗经》的赋法对屈原的影响。《诗经》雅、颂中多用赋法称引历史人物,这一点被屈原所吸收并继承,屈原在《离骚》等篇中也称引历史人物,但与《离骚》多以明君贤臣或者暴君奸臣的人物不同,《九章》称引的历史人物多是节士,且用来自比,可以称之为“节士喻”。“节士喻”是“托人言志”,屈原把“节士”作为载体,通过“节士”人物的忠诚、廉洁、正直、守信的品质,以及投水、自枯等不惜死行为事迹来抒发自己的情感。在《九章》中,诗人是将“节士喻”与“芳草喻”结合起来综合使用的,“节士”也是“芳草”,“芳草”也喻“节士”,两者共同成为抒情的手段,将《诗经》以来的比兴手法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,反映了屈原在艺术上的不懈探索与创新精神。
该学术论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“东亚楚辞文献的发掘、整理与研究”的重要阶段性成果之一。